一、 雙溪區地理環境概況

(1)地理位置

雙溪區位於台灣東北角,東經121度51分,北緯25度2分,居雪山山脈北麓,為新北市與宜蘭縣的交界鄉鎮之一,更是過去淡蘭古道重要的中繼站。本區群山環繞,與鄰近區域形成天然地界,東以草山、九份坑山、西山、大溪山等與貢寮區相界,北以三貂大山、大平林山等接瑞芳區,西則以內坪林山、柑腳山、與平溪區相鄰,極南的鷹嘴嶺則為雙溪、坪林區及宜蘭縣頭城鎮相界的三角點,而東南的鶯子嶺,是全區海拔最高點847公尺,也和頭城鎮交壤(圖1)。

page_shuangxi_01

圖1、新北市雙溪區位置圖(資料來源:新北市農業局)

除了山嶺,雙溪區境內擁有豐沛的河溪水系,更是雙溪河及北勢溪的發源地。因牡丹溪、平林溪主流於雙溪里渡船頭匯流而成雙溪河,再東經貢寮福隆出太平洋,故古早時候,在匯流點的人們稱之「頂雙溪」,。雙溪區全區總面積146.25平方公里,南北狹長,境內以河川流域概分南北二部份,即北境的雙溪河流域及南境的北勢溪流域。而雙溪河在當地人亦稱雙溪川,牡丹溪源出於三貂里武丹坑,由東北側經貢寮區福隆流入太平洋,總計流長約27公里,流域面積146.25平方公里,坡降平均每公里為14.8公尺,屬於短促且平坦的河流,最低點不足50公尺。因雙溪河流域海拔較低,形成沖積平原,開發較早,等於是當地的精華區。雙溪區共12個里,其中就有11里位在雙溪河流域(圖2,圖3),而且每一個里都有河川經過,所以聚落大多分佈在河谷上,近年來全區實施封溪護魚,成果豐碩,也成為當地觀光休閒特色(整理自雙溪鄉志、雙溪區公所及新北市農業局網站)。

page_shuangxi_02

圖2、雙溪區行政區域圖(資料來源:雙溪區公所)

page_shuangxi_03

圖3、雙溪區水系簡圖(資料來源:來自新北市農業局網站)

雙溪區南境則為北勢溪流域,地形上屬雪山山脈北段向西北延伸的丘陵,海拔在300公尺以上,屬泰平里,面積約為50.5平方公里,占了全區面積1/3強,為區內最大的里,且唯有泰平里被納入水質水量保護區。此處不但是翡翠水庫之集水區最上源,也是台灣北部淡水河新店溪上游北勢溪的發源地,發源於泰平里三方向山之北麓,三流齊西,會合於後寮子附近。北勢溪在泰平里內分為泰平溪和灣潭溪二支,其中灣潭溪流域,位置近雪山山脈主脊,海拔在六百公尺以上,因此南境海拔較高,對外交通不易,故開發較遲、屬低度開發,生物多樣性高,人口相對顯得稀少。

(2)地質特色

由於雙溪區的地質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合和壓縮帶附近,逆斷層及褶皺特別發達,歷經三次海退及海進,形成沉積濱海相之泥質及沙質岩,以及廣大的煤層,富涵經濟價值的地質,也攸關著過去的礦產。因火成岩分布於境北,分布較複雜,其中與平溪區交壤的山區通屬瑞芳群,北端和瑞芳的九份、金瓜石連接在一起,同屬基隆火山群安山岩及安山質碎屑岩地帶,但過去轄境大部分則屬野柳群,最重要的煤層係屬於野柳群的木山層,地層年代在中新世最早的一個沉積環內,是臺灣三大產煤層的最下面一層,以年代較久,煤質含熱較高,且含硫量又較金山煤田為低,其煤質可稱冠於全臺。

此外,平林里的木山層煤系中,又夾雜著玄武岩及酸性岩脈,汞礦呈細微之網狀分佈,為台灣唯一的汞礦山,尚夾有黃銅礦,錳礦等。曾於民國2年設立小型煉汞所,由於當時科技水準不足,不易測出主礦床,且礦床十分堅硬、提煉不易,期間多次因不敷成本而停止開採。至民國58年,水銀礦場達十個之多,開採面積也達五百多公頃。雙溪也曾在清光緒(西元1890年),因鋪設台北基隆間鐵路,在基隆河河床發現砂金。金礦產地在牡丹坑(今草山附近),和瑞芳、金瓜石合稱基隆三金山。不過歷經多年(西元1895〜1945年)的開採,即因主礦脈挖掘一空而停採。

(3)氣候與環境變遷

本區高山環繞,鄰近全台雨量最豐的平溪區火燒寮,多雲、多雨、濕度高。本研究整理自中央氣象局資料(表 民國 88年 至 102 年 雙溪測站 月均溫與年均溫)顯示,15年來雙溪區月均溫以七、八月最高(約27.8-28.2度之間),六、九月次之,最冷的三個月為十二、一、二月(約14.9-16.2度之間),年均溫約21.6度。

因雙溪區處於東北季風的迎風面,因此年平均雨量約4000毫米(見民國 88年至102 年雙溪測站 月總雨量表),是臺灣多雨的地區之一。以局部地區而言,雙溪區西部、南部山區因迎風的關係,雨量較多。依季節而言,秋季九至十一月為多雨季節,夏季(六至八月)可算是全年晴朗日子較多的季節,而七月是全年中最炎熱乾燥的月份。但依據總雨量表,15年來以九月月平均總雨量最高達546毫米,原因與90年的納莉颱風及93南納坦颱風有莫大關係,該兩年九月降雨量都超過1000毫米,民國90年9月的納莉颱風來襲時,雙溪發生數十年未曾有過的大水災,淹水高度達兩層樓;民國93年10月納坦颱風,再次造成雙溪淹水,淹水高度也直逼二樓,為雙溪帶來重大災害。而根據經濟部水利署緊急應變中心網站重要經驗「工程建設致頂雙溪聚落淹水之應變作為*」顯示:
雙溪河而擁有充裕的行水空間,使兩岸不致發生嚴重的淹水災害,但河川行水空間裡多了一條現代化道路,使得幾乎沒有淹水紀錄的頂雙溪,在納莉颱風來襲時,發生數十年未曾有過的大水災,淹水高度達兩層樓;縣道完工後,納坦颱風再次造成頂雙溪淹水,淹水高度也直逼二樓。經居民輪番陳情之後,當時的台北縣副縣長李鴻源最後做出裁示,檢討雙溪河的治理計畫,並於半年內重新提出一個兼顧當地居民意見的規劃案。

也因此91年由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臺北分局於新北市雙溪區上林里後番子坑溪為示範地,以「生態工法」進行整治,採取「生態為基礎,安全為導向」原則,在不使用混凝土的情況下,兼顧河防安全,創造多樣性的水域型態,增加溪流生物棲地之多樣性。希望引進新的觀念,在未來河川地開發時,兼顧環境永續經營,並注意到親水、景觀等功能。「后番仔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於民國93年6月成立,結合水土保持、生態工程與生態教育,是當地極富深度的戶外教室、寓教於樂的景點。

*參考資料來源:經濟部水利署緊急應變中心http://wra.caece.net/llc/source/93_nt.html

(資料整理自雙溪鄉志、雙溪區公所網站、新北市農業局網站、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二、雙溪區人文產業變遷

(1)歷史演進

◎西元 1624 年至西元 1895 年間(西荷清治時代)

根據游純澤《源遠流長話雙溪》記載,在明朝年間,雙溪地區是平埔族活動的地帶,天啟四年(西元1624)荷蘭人佔據臺灣南部,西班牙人則於天啟六年(西元1626)發現東北角突出地,喚名”三貂(San Tiago)”,進而佔領北臺灣16年。直到崇禎十五年(西元1642)荷蘭人打敗西班牙人佔有全臺。而荷蘭人佔領台北期間(西元1642-1662)的戶口表顯示,當時約有 20 餘處的番社,其中的「St Jago」即後來的三貂社,指向現今的雙溪、貢寮一帶。

直到鄭成功於永曆十六年(西元1662)率軍自台南鹿耳門登陸光復台灣,至永曆三十七年(西元1683)清兵攻臺,才劃全島為一府三縣(西元1684),當時台北地區尚無保里村莊之設,據裨海遊記紀載,有24番社,但未見到三貂一帶社名。至康熙五十六年周鍾瑄主修、陳夢村編撰《諸羅縣志》〈卷二規制志〉的「坊里」記載,台北地區有十社,其中的山朝社乃三貂社同音名。

嘉慶十七年(西元1812),始以三貂溪(頂雙溪)為淡蘭二廳分界。當時堡里之設,據後來的《淡水廳志》引道光廿一年(西元 1841)戶口清冊,大臺北地區設有十一堡。而今日的雙溪隸屬於當時的金雞貂堡,與金山、萬里、貢寮及基隆市一部份均包括在金雞貂堡。

雖然後來同治十年(西元 1871)據同書所載不同,此時金雞堡與芝蘭一二三合併為芝蘭堡,下設25莊,其中的燦光寮莊、武丹坑莊、頂雙溪庄、魚桁莊均設在雙溪鄉內,但同樣可知三貂溪以南的地區屬於噶瑪蘭廳,以北則是淡水廳。

◎西元 1895 年至西元 1920 年(日治時代)

甲午戰後,割讓台灣及澎湖群島,光緒廿一年(西元 1895)五月三十一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帶領日軍登台,由鹽寮(澳底)登陸,於何連慶打鐵店駐營過夜4,隔日攻佔基隆廳雙溪庄,此後日軍統治台灣。隨著殖民地的經營,行政地區重新改革,臺北府改為臺北縣,北部雙溪流域改隸屬三貂堡台北縣基隆支廳,南部北勢溪流域則由文山堡台北縣直轄。光緒廿三年(西元 1897)廢支廳置辦務署,北半部雙溪河流域改隸屬基隆辦務署頂雙溪支署,南半部北勢溪流域為台北縣景尾辦務署管轄。

資料來源:臺北縣雙溪鄉公所民國 81 年印行「源遠流長話雙溪」,頁 1-2。

資料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3,《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六:台北縣下冊》。頁1534:「大正年
間(1912-1926),何連慶打鐵店被定為『故北白川宮能久殿下御遺跡所』(現址為國民黨民眾
服務社及其兩側民房處)。」

直到光緒廿五年(西元 1899)四月南北才合併,全區同屬台北縣基隆辦務署頂雙溪支署。光緒三十三年(西元 1809),再改隸台北廳頂雙溪支廳,當時分為頂雙溪、槓子寮、大平三區,轄有頂雙溪10庄(包含頂雙溪庄、魚行庄、武丹坑庄、石壁坑庄、三叉港庄、石笋庄、燦光寮庄、平林庄、柑腳庄、三叉坑庄)及槓子寮的丁子蘭庄,以及大平4庄(大平庄、烏山庄、溪尾寮庄、料腳坑庄),共15庄。大正九年(1920)改制台北州基隆郡雙溪庄,原來的15庄改制為15大字。

◎西元1946年至西元2010年(民國時代)

戰後,民國三十五年(西元1946)改制為台北縣基隆區雙溪鄉,原15大字調整為14村,包含雙溪村、保民村、共和村、新基村、準安村、牡丹村、燦光村、三貂村、金山村、平林村、上林村、外柑村、長源村、泰平村)。
民國三十六年(西元1947)金山村併入三貂村。
民國三十九年(西元1950)再改制歸為台北縣雙溪鄉;
民國四十二年(西元1953)保民村更名為魚行村、準安村更名為三港村。
民國六十七年(西元1978)牡丹村、燦光村合併為牡丹村。
民國九十九年(西元2010)12月25日台北縣改制為新北市,雙溪鄉改為雙溪區,12村也改為12里(雙溪里、魚行里、共和里、新基里、三港里、牡丹里、三貂里、平林里、上林里、外柑里、長源里、泰平里)。

(2)族群特性

早在明朝荷據時期,雙溪為平埔番活動地區。史料也大多沿用西班牙人命名(San Tiago)譯字,像沈光文《平臺灣序》稱「三朝」黃叔璥《臺海使差錄》及《臺灣府志》稱「山朝」。也都是以當地山阿、藩社而涉指雙溪、貢寮一帶。

直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福建省長泰縣江都鄉漳人連元喬、吳爾率族人自雙溪川河口登岸,吳爾在下游附近開墾(今貢寮鄉),而連元喬一族則溯溪而上,在上游雙溪開墾。雖然不少漢人在雙溪川河口下游一帶居住如吳沙,但是雙溪川中、上游鄉境內從事開墾工作者,連元喬是第一人,他率領族人在九份坑由奠基落腳,再逐序開發水利,灌溉雙溪川各平原,慢慢擴及雙溪、共和、牡丹、平林(昔時村落名)一帶,統括地盤而為唯一的大地主,從開墾迄今日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形成連姓族人今日在雙溪區,亦佔總人口半數左右。以漢人的農業開拓而言,連元喬可說是雙溪的開基祖。此後雙溪地區人口以「漢族」居多,多來自泉州、漳州人。

資料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3,《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六:台北縣下冊》。頁1499。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網站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99%E6%BA%AA%E5%8D%80:
2010年底五都升格,改制新北市雙溪區,設有12里。

資料來源:臺北縣雙溪鄉公所民國 81 年印行「源遠流長話雙溪」,頁170-24。

(3)交通

由於雙溪區與鄰近區域之間皆有山脈阻隔,對外交通較不便,且許多行政機構如稅捐處、地政中心、銀行等皆設在25公里外的瑞芳區,加上過去大量運用鐵路載運煤礦、物資,居民主要以鐵路為對外交通工具,其次為汽車、機車及班次不多的國光號客運及新北市免費巴士(見下表)。對外公路交通以台二丙線(通往平溪區、貢寮區)、縣道102號(通往瑞芳區)、縣道102甲(通往貢寮區)、北37(通往瑞芳區)、北38及北39與雙坪產業道路(通往坪林區)為主要幹道,其他道路則為區道鄰路,就近以機車、自行車為主,近年來因應低碳旅遊,也有畫設自行車道。

交通工具 種類 路線
鐵路 1.  雙溪火車站:區間車、莒光號及部分自強號皆有停靠

2.  牡丹火車站:只停靠區間車

台鐵東部幹線
客運/巴士 1.  國光號客運 1740雙溪至宜蘭(三班次)、780雙溪至盤山坑、781雙溪至長源、782雙溪至柑腳
2.  新北市免費巴士 F812牡丹柑腳線(四班次)、F811澳底八股線(二班次)、F811澳底灣潭線(二班次)
其他 1.汽車

2.機車

3.自行車

台二丙線(通往平溪區、貢寮區)、縣道102號(通往瑞芳區)、縣道102甲(通往貢寮區)、北37(通往瑞芳區)、北38及北39與雙坪產業道路(通往坪林區)

(上表整理自雙溪區公所網站http://www.shuangxi.ntpc.gov.tw/content/?parent_id=10010)

此外,在自行車道方面,雙溪現有的環形自行車道自民國2008年啟用,騎自行車從雙溪高中進入梅竹蹊,經過清水橋、上林河濱公園再回到雙溪火車站約16公里。因應近年來雙溪接二連三舉辦自行車馬拉松活動廣受歡迎,繼民國2014年3月再於台2丙上林里至外柑里兩側劃設自行車道,2014年低碳旅遊地圖也力推此單車路線。

page_shuangxi_04

資料來源:雙溪區公所

(4)人文環境特色

文風鼎盛的雙溪,「貂山詩」與當地歷史人文發展密不可分。民國六年(1917),三貂地區賢達許柱珠、周景文、連文滔、蔡清揚、周士衡等人士,為保存祖國文化,乃發起創立「雙溪吟會」,藉以發揚漢學,推展詩教。經過年餘會員漸多,乃改組正名為「貂山吟社」,推許柱珠為首任社長。至民國十六年(1927)改選,由張廷魁繼任。後因時勢變遷及日據政府加強壓制,全面禁止學習漢文,並積極推行所謂皇民化運動,因而吟社活動遂漸沉寂。迨至本省光復後,張社長張社長重整吟社,吸收新人參加,時常舉行吟會,互相切磋,遂使研習古詩之風漸盛。

民國八十二年(1993)九月後,雙溪鄉公所開始主辦詩詞研習,正式納入鄉土教育之一環。研習項目擴大為詩作、國文、吟唱〈初級及中級〉等四組,聘李鶯輝擔任國文指導,
吳水秋、吳慶添、魏宏達擔任詩作指導,楊鄭素玉、連嚴素月擔任吟唱指導。八十七年(1998)三月,向台北縣政府立案登記為人民團體,李鶯輝為第一屆理事長。九十五年(2006)九月,擴大籌組為「台北縣貂山吟社」,隔年二月成立,簡華祥為第一屆理事長,
聘請李鶯輝先生為名譽理事長。在李鶯輝、簡華祥等人大力推動下,詩詞賞析課程遍及鄉內外國中小學、松年大學及農會、漁會、婦女會等組織。雙溪並與宜蘭、基隆的詩社合稱「鼎社」,不僅見景興詩,區內許多廟堂對聯亦出自詩社賢達之手, 所積詩存頗多,也藉主辦東北六縣市或全國詩人聯吟大會時機,分別出版「貂山吟集」、「貂山吟」,分送吟壇詩友及各界人士。社員亦有多人獲獎,獲政府多次表揚。

可惜,來這傳統文化以及優美的古典詩詞文學,逐漸被大家所忽視。不過,近年走入雙溪的旅人,卻開始興起收集這些斑駁的廟堂、牌樓、門聯上各種詩作,新北觀光旅遊局也於2015年底,收納雙溪八景:「南天花苑、蝠山遠眺、苕谷觀瀑、蘭溪消夏、貂山春色、聖寺鐘聲、嶺頭觀日、虎豹清潭。」這些具有文化厚度的詩篇,並融入景點意象的營造,期待進一步透過在地書畫家的互動,讓旅程中的註腳,變得更加寫意。

資料來源:臺北縣雙溪鄉公所民國 81 年印行「源遠流長話雙溪」,頁170-24。

資料來源:「台北縣貂山吟社」部落格,https://blog.yam.com/chs391400/article/24039824

雙溪八景:「南天花苑、蝠山遠眺、苕谷觀瀑、蘭溪消夏、貂山春色、聖寺鐘聲、嶺頭觀日、虎豹清潭。」過去有詩人提出雙溪八景:「南天花苑、蝠山遠眺、苕谷觀瀑、蘭溪消夏、貂山春色、聖寺鐘聲、嶺頭觀日、虎豹清潭。」。

簡介雙溪八景特色:

八景 特色
1.南天花苑 近市區位於新基里南天宮是座道教廟宇,廟貌巍峨,裡面供奉關聖帝君,香火鼎盛,新基活動中心設於此,目前也是雙溪貂山吟詩班授課教室。南天宮四周種滿花木,常年開花,建有環繞其間的步道供遊客賞花,由於近在雙溪車站地下道出口五分鐘路程可達,早晨有些老人喜歡來此做運動,順便賞花。如遇活動中心的貂山吟詩班唱誦,頗有一番風情。
2.蝠山遠眺 蝙蝠山是雙溪近郊高山,因山形酷似一隻蝙蝠展翅欲飛而得名。與雙溪國小隔雙溪河相對,頂峰設雙層瞭望臺一座,臺頂建有國父銅像,也稱「逸仙山」。蝙蝠山主峰海拔250公尺,雙溪河、北迴鐵路及基宜公路,從山下蜿蜒而過,山巔展望遼闊,貢寮、福隆、牡丹、平林、上林等遠近景色盡收眼底,自然生態豐富,是登高攬勝的好去處。水泥登山步道拾階而上,約半小時可達山頂,唯近山頂步道陡峭直上,偶有岩壁小崩塌,較需注意安全。
3.苕谷觀瀑 此景色已經遺失,只剩古詩追憶,據了解,也許是在苕谷坑山或苕谷溪一帶,現有雙臻園民宿就在苕谷溪之兩流匯集處附近。
4.蘭溪消夏 位於丁蘭溪的丁蘭谷,溪谷兩側是低矮的山巒,過去周圍有田野為鄰,目前少數農舍錯落其間,溪流清可見底。過去每逢暑假,便吸引許多戲水及露營的人潮,2003年因引進生態工法,融合地貌改建老農夫民宿,成為消暑戲水勝地,近年水利署打算在此興建水庫,提供基隆及大台北地區用水,目前已進入二階環評,地方反應兩極,有些居民認為可帶來觀光商機,但當地環保人士則擔憂破壞自然生態,且近舊煤層區脆弱地質有潰堤淹水之疑慮。
5.貂山春色 愛爬山的朋友多選擇秋天來走貂山古道賞芒花,這片位於雙溪、瑞芳兩區交界處,牡丹山、燦光寮山附近的山區,這裡原稱「樹梅坪」,樹梅就是楊梅,隨著金礦開採,停採後取而代之的是滿山芒草原。可眺望金瓜石、水湳洞外海,欣賞東北角美麗的沿岸。貂山古道溝通牡丹十三層與金瓜石,明治31年(1898年)武丹金坑開始採金礦,這條路是九份、金瓜石的運礦道路,也是牡丹、石笋等地民眾挑蔬菜到九份、金瓜石販售的捷徑,又稱十三層古道或挑菜古道。民國88年,當時的雙溪鄉公所將此古道整修,鋪以石階方便遊客行走,命名為「貂山古道」。
6.聖寺鐘聲 牡丹里聖南路興道山上的聖南寺,分為上寺與下寺二處,上寺創建於民國16年,下寺興建於民國29年,寺內奉祀釋迦牟尼佛、藥師佛、日光佛、月光佛、菩薩、護法神、觀音、地藏王等。寺內建築有琉璃光寶殿、彌陀殿、觀音殿、大雄寶殿、地藏殿等,各有其風格與特色,四週林木蒼鬱,環境幽靜雅素,晨鐘暮鼓,令人有如置身世外之感,詩人筆下「雙溪八景」的「聖寺鐘聲」更是名聞遐邇。每逢朔望或佛祖聖誕,香客絡繹不絕。
7.嶺頭觀日 位雙澳公路(雙溪至澳底,縣102甲)至高點,路旁有解說牌曰:此乃雙溪八景之一「嶺頭觀日勝景」。登頂平台可遠眺北濱海岸,綠水青山,盡收眼底。黎明旭日初升,霞光普照,海面波光瀲灩,山間樹影婆娑,相蔚成奇,為絕佳觀日出、賞山海風景之處。
8.虎豹清潭 虎豹潭位於雙泰公路壽山宮前面,屬北勢溪的上游,紀念碑記載因潭邊山丘形似猛虎及雲豹鎮守而得名,其實乃口誤加筆誤,據詩人相傳山勢如猛虎”霸”佔山頭,對應碧綠潭面如鏡,景色宜人吸引許多遊客飽覽山光水色。近年來也成為「櫻花盃馬拉松」及「鐵人兩項」路跑終點站。

(資料來源:臺北縣雙溪鄉公所民國 81 年印行「源遠流長話雙溪」,頁178-181。)

(5)廟宇、教堂及古厝

雙溪的道教廟宇之多,每里都有一代表的寺廟,且大多為聚落中心。而雙溪唯一的教堂是信仰天主教的雙溪教堂。此外,雙溪也保留了早期先民古厝,其建材、雕刻、庭園與裝飾,均有其歷史淵源,極富特色,其中包括林家古厝、莊貢生古厝、周家古厝、連舉人古厝及泰和樓等。至於傳統百年老店,有建於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的
林益和中藥鋪、以及約有五、六十年歷史的雙溪鐵打舖等。根據胡合鎔(2014)整理,雙溪各重要廟宇、古厝及文物景點之特色,如下表。(胡合鎔,2014)

類別 景點名 特色
廟宇 聖南寺 佛教信徒參拜之地,寺廟中莊嚴寧靜。
三忠廟 全台唯一祭祀文天祥廟宇,雙溪信仰中心。
南天宮 祭祀關聖帝君,香火鼎盛。
壽山宮 廟中供奉的媽祖金身已有兩百多年歷史。
威惠廟 建於 1868 年,祭祀開漳聖王。
慈安宮 祭祀主神媽祖,為三港里信仰中心。
保民殿 主要祭祀神農五穀大帝,保佑里民降妖治病。
教堂 雙溪教堂 馬偕醫師的行館,台灣早期成立的教會。
古厝 林家古厝 傳統閩式三合院,保存完整。
莊貢生古厝 百年古厝,牆身裝飾及雕琢保存完整,充分

呈現清末建築風貌。

周家古厝 清朝流傳下來的沙岩建築材料,別具特色。
連舉人古厝 清末舉人的宅邸,有百年歷史。
泰和樓 傳聞費時十八年完成的傳統三合院閩式老宅。
傳統
老店
連財源餅店 傳承四代的傳統餅店,並以新作法研發具代

表性的雙溪餅食,如野薑花餅及礦工餅。

林益和堂 原為中藥鋪,保留古意的建築及裝飾。
打鐵舖 至今仍然保留以傳統手藝打造鐵器具。